档案馆
 首页 | 本馆概况 | 档案法规 | 业务指导 | 服务指南 | 编研利用 | 下载中心 | 留言板 
 历年大事记 
 陕西理工学院 
 历史回眸 
陕西理工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编研利用>>陕西理工学院>>正文
[陕西理工学院]·团结一心谋发展 实质融合成一体
2013-09-16 16:20   审核人:

2001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原汉中师范学院、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陕西理工学院, 2001 年 11 月 24 日 ,院级领导班子宣布。 2002 年 6 月 6 日 ,陕西理工学院揭牌庆典大会隆重举行。从此掀开了陕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崭新一页。

合校伊始,学院党委就注重突出发展主题,把实现陕西理工学院跨越式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着眼现实发展,科学规划未来。明确了学院在合校后五年的工作任务和未来十五年的发展目标。学院以合校为契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合校工作平稳、有序、积极地进行。由于学院党委唱响了团结发展的主旋律,以发展来团结凝聚全院师生员工,实现了两校实质性的融合。

一、狠抓合校初的统一与融合工作

为了全面推进新建学院的统一与融合,学院党委提出了“五统一”、“四融合”的工作目标,即:领导、机构、制度、财务、规划的真正统一和学科、教职工队伍、办学资源、校园精神的实质性融合。

一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 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学习16大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和陕西省关于两校合并的文件精神,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形势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增强了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加快发展、融合统一的意识,为学院的融合与统一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二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2002年,结合合校后的实际情况,学院组建了处、科级组织机构,任命了干部,制定并下发了各部门工作职责。有关部门还研究制订了所属科级机构的工作职责、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三是狠抓制度建设。在两校原有规章制度基础上,整合、重建、规范了工作程序,制定了党政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责。统一了财务管理办法,实现了财务预算、决算、管理的统一。共制订了75项管理制度,出台了《陕西理工学院行政工作条例》《陕西理工学院教学工作规程》等多项重要的工作规程,形成了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提高了工作质量,基本实现了制度统一、管理统一。

二、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切实建立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确保学习的时间、内容、检查考核等制度化,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决策水平。

二是加强党委的制度建设。及时制定党委工作制度,会议制度和廉政制度,做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加强党委的作风建设。党委成员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实抓实干,力戒形式主义。学院及时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基层单位制度。

四是认真贯彻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做到决策民主、科学。

五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顺关系,健全组织,搞好党总支、党支部的设置,调配好干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学院的建设发展特别是在合校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六是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干部管理条例》。按照干部“四化”方针,结合学院实际,配备处级干部。

七是认真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健全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在合校工作中的榜样作用。

八是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特别重视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

三、制定规划,确立学院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合校初,学院及时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理清思路,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在学校党政的高度重视下,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五年规划相继出台,发展的思路和轮廓日益清晰,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管理制度、干部队伍等多方面的融合进一步加深。

结合第一轮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学院党委狠抓了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提出要突出一个中心(教学),确保一个重点(申硕),抓好三大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制度、作风建设;校园规划建设),推进四项改革(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明确了发展思路。

学院党政及时明确了建立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定位,提出了“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以人为本、管理兴校”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向教学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迅速成为全校共识,并通过制度建设得到切实的保障。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全院工作的中心地位,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职能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出台措施,努力为教学服务,教学工作逐步加强。

学院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教学改革“十?五”规划》。合校初的几年,由学院主持完成省教育厅立项的《陕西省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项,完成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4项主持、17项参加与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教学管理中,积极推行挂牌教学、教考分离等方面教学改革,效果良好。

学院积极做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合校初的五年,学院先后组织申报了24个专业。本科专业总数由合校的27个增加到52个,构建了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加大“名牌专业”、“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建设力度。建成省级名牌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名牌专业4个。创建了1门院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优秀课程和48门院级重点课程。

四、积极推动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合校之后,学院积极推进校内改革。2002年,成立了学院改革领导小组和院内综合体制改革专家组。进行了院内管理体制改革调研。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综合改革方案》。

一是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新的用人机制。2003年,开始在全院党政机关推行定编、定岗、定责。建立了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加强职工考核。2004年对教学单位和教学辅助单位进行了定编定岗。学院组织院内专家组经过反复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陕西理工学院校内津贴分配办法》。该方案充分体现了向教学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的方针,在当时省力得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深化机构、干部制度改革。学院出台了《陕西理工学院干部管理条例》。2003年,对全院党政机构进行了调整,党政管理机构由原来的31个压缩为19个。对合校后任命的首批干部进行了考察任命。压缩了行政管理队伍,充实了教学管理力量。

三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制定《陕西理工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方案》。2002年底组建了后勤集团公司。后勤集团先后组建了饮食服务中心、物资采购中心等实体,对加强后勤保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院发展建设中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激发了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使年轻的陕西理工学院迸发出了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发展奠定基础

合校以后,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创造条件,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不断改进师资队伍管理。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高学历(学位)人才培养暂行规定》、《引进高学历人才暂行办法》等多项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管理水平。

二是狠抓高学历人才培养、引进工作。2002年全院在职硕士只有67人,博士1人。截至2005年,全院在职专任教师中共有硕士研究生302人,博士研究生16名,占专任教师的35%,在职教师中有93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21人在读博士学位。先后派遣7位教师出国留学研修。合校初师资队伍结构的逐步优化为后来教学评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针对扩招后特别是合校初五年中我校青年教师比例加大的实际情况,学校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在青年教师中实行导师制,加强业务指导。五年累计对全院350名青年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为了优化学历结构,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硕士学位课程进修班学习。

四是进一步完善了职称评审办法,使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进一步改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六、加强学校基本建设,为发展创造条件

合校以后,学校加快了规划和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学校努力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预算管理上,学校克服一切困难保证六项教学经费投入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达到或超过20%。教学仪器设备投入逐年上升,2005年总值达到8700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稳步上升。图书总量由合校之初的85万册提高到131.6万册。2002—2004年,学校先后投入1000万元,分两期工程建成了校园网,购买了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推进了教学、研究和管理手段的革新。

学校完成了新校区的总体规划和新征地详细规划的设计及报批工作,争取了中国农业银行3.65亿的贷款,根据学院的总体规划和详规的要求,尽快落实征地的有关问题,投入资金7800万元,在学院南校区以南征地345亩。通过努力工作,新校区建设列入陕西省和汉中市重点建设工程。 2004 年 9 月 30 日 实现了圈地。2005年上半年,新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

截止2005年12月完成校舍建设 133120m2 ,累计投入资金7608万元。通过5年的艰苦努力,2005年校舍建筑面积达到51万m2。两校区校内道路建设、校园绿化等方面工作全面展开,校园面貌明显改观。

在合校工作的平稳过渡中,学校不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唱响团结发展的主旋律,始终按照“四融合”、“五统一”的要求强化管理,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调整、改革、建设、提高,使学科、教职工队伍、办学资源、校园精神达到初步融合,保持了全院良好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基本实现了领导、机构、制度、财务、规划等方面的统一,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两校的实质性融合。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mobile.28365365

查档电话:0916-2641537